東莞多措并舉促進畢業生留莞就業創業
走出校門后,高校畢業生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的問題,進而再解決發展的問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已成為我國的一大民生工程,黨十八大屆三中全會提出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就業創業工作。近年來,東莞把實現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視為做好就業創業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用好大學生這筆寶貴的人力資源,近日,東莞市人力資源局在東莞理工學院舉辦了“知行合一 ‘雙創’成長——東莞市創業就業政策宣講會”,為在校生及應屆畢業生普及正確的就業觀念、解讀就業創業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200余名在校生及應屆畢業生參加了本次活動。
本科畢業后留莞就業一年可拿1.7萬至3.2萬
國家、省、市一直以來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高校畢業生79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要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實施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等計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會上,國家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趙鵬表示,“面對經濟增速放緩、供給側改革、高校畢業生逐年遞增形勢下造成的巨大就業壓力,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準社會人士”,需摒棄依賴心理,才能獨立自主、有尊嚴無依賴地進入社會。”
為畢業生撐起就業“保護傘”,推動大學生平穩就業和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十三五”期間,市人力資源局出臺了一系列就業創業補貼政策,如畢業年度困難高校畢業生求職創業補貼,、應屆大中專畢業生企業就業補貼、在校生自主參訓補貼、自主創業補貼、場地租金補貼、創業孵化基地服務補貼、鼓勵定點機構提供創業培訓等。
如何利用好就業創業政策的紅利呢?東莞市人力資源局人才管理辦公室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科王瑾科長在宣講會上就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政策詳細地進行了解讀,并希望在座同學用好、用足政策,畢業后能留在東莞就業,立足東莞,為東莞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提供人才支撐。
據了解,東莞在為吸引畢業生留莞就業也開出不少政策優惠。對已落戶東莞的應屆大中專畢業生,達到“在取得畢業證書后的12個月內,在東莞市內用人單位(機關事業單位除外)實現就業,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并在該用人單位按規定連續參加本市社會保險6個月(含6個月)以上”的要求的,就可申領2000元的一次性就業補貼。
而《東莞松山湖(生態園)新引進人才生活補貼暫行規定》則無戶籍限制。根據中也有規定,當年新引進的全日制全日制本科應屆畢業生,與所在松山湖(生態園)“4+1”主導產業的企業簽訂1年及以上勞動合同,并在扶持范圍內的企業工作時間滿3個月,并在東莞按規定連續依法繳納社會保險(五險一金)滿3個月的,本科學歷則申領可申領2500元/月,共6個月的新引進人才的生活補貼;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則可享受2500元/月,共12個月的新引進人才生活補貼。
若畢業生同時滿足以上條件的,則共可申領1.7萬元元至3.2萬元不等的補貼。
為創新活動的表現形式,現場還邀請到了市人力資源局促進就業科副科長祁韻珊、松山湖人力資源分局培訓就業辦主任傅飛燕、《東莞經濟》主編李智勇等嘉賓,他們與王瑾科長、趙鵬老師就“知行合一 ‘雙創’成長”這一主題開展沙龍,就企業如何看待、培養、留住應屆畢業生等熱點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各位嘉賓還與臺下多位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并對如何參加創業培訓課程、如何進駐松山湖的創業孵化基地等問題一一進行解答。
轉變觀念 創業是更高質量的就業
2009年起,東莞出臺了一系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補貼政策,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及時轉變就業觀念,以自主創業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畢業生的就業難題。
然而,與愈發高漲的創業熱情同時出現的,卻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偏低的客觀事實。2016屆全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率為2.93%,連創業條件如此完善的東莞本土創業孵化基地,孵化成功率也普遍不超過65%,部分基地甚至低于20%,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情況堪憂。